细嚼慢咽可防癌?真相:没有科学证据

 

最近,一则“细嚼慢咽更安全”的博文在各大微博上流传,称唾液里含的过氧化氢酶,只需十几秒钟,就能把接触到的90%的致癌物、化学添加剂消灭。由此看来,细嚼慢咽是否真的可以防癌?消化内科专家说,此说法暂无科学证据,最好别信!

 

流言: 有调查证明,吃饭老是囫囵吞枣的人,患胃癌的几率比较高。而多咀嚼可以减少食物对消化道的负担,降低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唾液有很强的“灭毒”作用,能让导致肝癌的罪魁祸首黄曲霉素的毒性,在30秒内几乎完全消失。

 

真相: 吃饭细嚼慢咽确实是个好习惯,不仅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还能预防进食过快过饱,对预防肥胖有好处。但并没有证据表示吃饭快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唾液也没有消除黄曲霉素毒性的作用。

 

囫囵吞枣会导致消化不良吗?

 

食物在进入口腔以后,要经过数道处理工序才会进入胃内。看似简单的“进食”动作,其实是在口腔、咽喉和食管的共同配合之下完成的,而口腔的咀嚼动作就是整个进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咀嚼活动可以将大块的固体切割研磨成细碎的食糜,混合唾液使食物变得柔软、便于吞咽。并且咀嚼动作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为食物进入消化道以后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准备。虽然说咀嚼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因此吃饭囫囵吞枣就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障碍。

 

有一项关于70岁左右老人牙齿的咬合对数目(上下牙齿产生正确接触的数目)、咀嚼功能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咀嚼表现差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但是这个研究的奇妙之处在于,该研究表明咬合对数目和咀嚼表现有关,而咀嚼表现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但是结果却发现咬合对数目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无关。考虑到该研究的样本量很小,得出的咀嚼表现和消化不良之间关系的p值也处在非常微妙的0.04这个水平(比值比=3.46,置信区间更是处在极为微妙的[0.99,12.10]),我们也很难判断该研究中咀嚼和消化不良的相关性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一个统计学陷阱。而另一篇研究则认为掉牙引起的咀嚼功能减退并不会显著影响患者宏量营养素的摄取,也与消化不良无关 。

 

更重要的是,因为病理情况(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牙齿脱落造成的咬合对减少)引起的咀嚼功能障碍,和健康人囫囵吞枣的行为并不能完全等同。咀嚼功能障碍者力不从心,想嚼也嚼不动,而囫囵吞枣者则具备咀嚼的能力,在吃较粗硬的食物时仍能充分的咀嚼。咀嚼问题对咀嚼功能障碍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当是远大于囫囵吞枣者的。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细嚼慢咽的好处 怎样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