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打屁股针vs吊瓶,哪个更好?

 

生病打针时,你是选择打屁股针还是吊瓶;发现病情缓解了,你有没有自行减少药量;吃药前,你认真阅读说明书了吗……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这一国家层面的“用药小贴士”,让用药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生活中我们闯入了哪些用药误区,又该如何正确用药呢?临床药师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打屁股针vs吊瓶

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昨日上午,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输液室里,坐满了打着吊针的患者。附近的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和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也是如此,输液室人满为患。

 

近期,南宁市气温骤降,感冒发烧患者有增无减。正在打吊针的苏先生说,到了年底工作量特别大,只有身体赶紧好起来才有精力完成。所以,他选择了静脉输液。

 

“输液感冒好得快点。”有苏先生这样想法的患者不在少数。患者李女士说,小时候都是打“屁股针”,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生病就“打吊针”了。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打屁股针”的现象很少。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药学部主任黄振光也证实,肌肉注射确实比十年前明显减少。

 

黄振光说,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的药物,或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等情况下,例如破伤风、苯海拉明、氯苯拉明、复方氨基比林等都需要注射。静脉注射是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若发生不良反应,时间很快,也可能更严重。

 

“肌肉针减少跟患者的需求有关,一方面是因为疼痛和隐私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想好得快’主动要求输液。”黄振光介绍,国家提倡的安全合理用药,不是仅指注射方式的改变,而是倡导人们不要过度用药,不要在不需要用药的情况下用药,无论是口服、注射还是输液。

 

黄振光还表示,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需经过胃肠道吸收,起效慢,但并不意味着口服药就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有的口服药也会产生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能不用药最好不用。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打吊瓶 打屁股针 打吊瓶的危害 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