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叮咬危害大:病媒传染病,你了解多少?

 

2014世界卫生日信息图。

 

4月7日是国际卫生组织设立的世界卫生日,每年的这个时候,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门都会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倡导下开展一系列卫生知识普及活动,这一盛大的全球科普行动所关注的主题往往都是国际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今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小小叮咬危害大”的口号,并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预防病媒传播的疾病”。

 

什么是病媒传播的疾病?

 

“病媒”是指能够在人类间或者动物和人类间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由媒介生物为载体传播的疾病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据估计,病媒传染病占人类全部传染病的17%以上,每年有十亿多人感染病媒传播的疾病,其中约有100多万人死亡。

 

由于传播人类疾病的媒介生物绝大多都是昆虫,比如蚊子、白蛉、蝇、虱子和跳蚤等,病媒也常常被称为“虫媒”。除此之外,蜱虫和一些淡水螺类等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而除了媒介生物传播,传染病还有很多其他的传播途径,比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些“传播途径”与“传染源”和“易感人群”一起构成了传染病的三要素。对于传染病来说,控制了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也就等于控制了传染病。

 

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以前,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埃及金字塔岩壁上就有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记载。人类历史上经历过很多次大瘟疫,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应属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据估计全球约有五千万到一亿人在那场浩劫中死亡。

 

天花是人类唯一成功战胜的传染病,人们打胜那场战役所使用的武器是有效的预防性疫苗。通过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病原体失去了可以感染的宿主。而天花能够被消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天花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

 

然而,病媒传播的疾病情况就不是那么乐观了。由于病原体可以在媒介生物中存活下来,所以仅凭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是无法彻底消灭一种病媒传染病的。另外,由于病媒传染病的传染源是除传播媒介以外的动物,传染源难以控制,所以对于病媒传染病来说,控制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病媒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病媒可以携带和传播的病原体几乎涵盖了人类传染病病原体的所有类型,如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和原虫等等。这些病原体对人类的感染能力强,致病性大。借助病媒的迁徙力,这些病原体还能够较大范围的播散,所以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病媒传染病的病原体往往通过特定种类的病媒进行传播,比如引起登革热的登革病毒是通过蚊子传播;引起血吸虫病的血吸虫是通过钉螺进行传播;引起昏睡病的布氏锥虫是通过采采蝇传播。

 

然而,一种媒介生物却可以同时携带和传播多种不同的病原体,比如蚊子可以传播疟疾、登革热、淋巴丝虫病、日本脑炎和黄热病;蜱虫可以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莱姆病、回归热、立克次体病(斑疹热和Q热)等;跳蚤则可以传播鼠疫和立克次体病。

 

近年来,许多病媒传染病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病媒传染病也越来越容易蔓延,情况非常不乐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25亿多人面临感染登革热的风险;疟疾每年在全世界导致60多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为五岁以下儿童;在非洲,每1分钟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恰加斯病、利什曼病和血吸虫病等其它病媒传染病则影响全世界数亿人口。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病媒传播 蚊媒传染病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