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

 

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拉响埃博拉疫情“全球警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严重且反常”,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埃博拉病毒究竟有着怎样的“狰狞面目”,是否会肆虐我国,我国是否做好了阻击的准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病毒背后的死亡阴影

 

“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病毒,有着长长的纤细的丝,并非像大多数病毒一样圆滚滚的形态。即便有着‘艺术范儿’的外表,但它却与死亡密切联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告诉记者,埃博拉疫情从1976年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暴发了24次,分布在非洲7个国家,总病死率平均为67%。

 

埃博拉病毒作为一类RNA病毒,容易被灭活;病人在潜伏期无传染性,起病又比较凶险且容易识别,使得隐性传染风险减少;其基因组稳定,也就意味着突变的可能性小。上述特征给人类抵御这一病毒的契机。

 

董小平解释说,目前已知埃博拉病毒有5种亚型,包括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赖斯顿型。虽然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大,但同一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例如,此次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其病毒与扎伊尔型病毒的同源性达到97%,由此可见,这一病毒并非像流感病毒那样多变,不易防控。

 

即便如此,多位专家坦言,目前人类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认识非常有限。

 

“由于埃博拉病毒一直出现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国家,因此,我们不知道如果埃博拉病毒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还会不会呈现这样的流行态势?也不知道一旦使用了抗休克、抗免疫反应等对症治疗办法,是不是还会有这么高的病死率。对于病毒本身而言,虽然目前已知果蝠,特别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可能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但在过去40年间发生的疫情中,有13起找不到明确的发病原因。这一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方式,科学界也所知甚少。”董小平说。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研究员向妮娟说,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埃博拉病毒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目前在死者精液中能够分离到病毒,说明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另外,在动物实验中,也证实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

 

埃博拉病毒在非洲接二连三的暴发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

 

董小平说,一方面,非洲国家大部分人生活贫困,身体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不强,使得其感染疾病后死亡率很高。同时,由于教育和医疗条件落后,当地人缺乏现代医学和防疫知识,也缺乏医疗救治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部落文化,一些人以打猎为生,把果蝠作为食物,另外当地人有为死者进行清洗的习俗,而埃博拉病毒患者会表现为各个腔道出血、大量呕吐等,亲属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带有病毒的体液和血液。

 

对症支持治疗可降低死亡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前任所长李德新表示,虽然埃博拉因其致死率高,被列为生物等级4级病毒,但致死率不仅与病毒毒力相关,也与医疗救治条件密切相关。

 

解放军第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景民表示,根据以往传染病治疗经验,对症支持治疗一方面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另一方面,还可以尝试外源性干扰素治疗和抗毒血清治疗。

 

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建言,在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初期,可以尝试运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并选择口服、肌肉注射和雾化3种方式进行。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仍是疾病防控的重要措施。

 

“其实,埃博拉并不是最可怕的病毒,朊病毒引起的疯牛病、狂犬病毒引起的狂犬病致死率均为100%,但如果知道如何预防,同时有切实有效的预防手段,公众就不必恐慌了。”董小平表示,由于埃博拉病毒为接触传播,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传染。同时,病人转诊还会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严防的传播途径就是两条,一是以病人为核心的社区传播,二是以医院为核心的院内传播。”向妮娟说。

 

对于很多网友对于病毒是否会通过汗液传播的关注,李德新直言,可以肯定的是患者汗液中也携带病毒,但究竟能否致病,国内外研究非常少。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疫情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