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卒中 先识别脑动脉粥样硬化

 

要重视脑卒中一级预防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每年上升8.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其中超过76%的卒中为首次发作,因此有效地预防是降低卒中负担的最佳方式。

 

脑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在我国和亚洲人群中尤为突出。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国,33%~50%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识别,对风险人群的筛查以及评估诊断标准的建立,是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按医院分级可选不同版本

 

目前,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仍较为严峻,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综合防治仍需加强。规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与诊断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风险预警。《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以下简称《规范2014版》)总结了已经明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整理了合理的筛查方法与策略,并最终制定出评估与诊断标准。《规范2014版》分为两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及体检机构)和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版在筛查方法中增加了影像学检查,且颈动脉超声检查要求细致化,有助于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标准和风险分层方面综合医院版较基层医院版丰富,并增加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标准。

 

《规范2014版》总结并提出了十个常见的、公认的且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异常)、吸烟(或烟雾暴露)、遗传因素、年龄、大量饮酒、肥胖症及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规律运动、高同型半胱氨酸等。需要注意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别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筛查时需详细记录并重视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适当的监测及控制。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需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存在脑卒中症状有助于风险人群的识别。除一般体格检查外需要进行神经科查体,或至少有神经科基础知识的专业医师参与,查体时需要重视眼底检查及颈动脉听诊。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脑卒中 脑卒中症状 脑卒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