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卒中 先识别脑动脉粥样硬化

 

高风险者建议转综合医院

 

《规范2014版》首次提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诊断标准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风险分层原则。

 

对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基层医院可以依照以下标准。⒈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⒉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mmHg;或ABI<0.9。⒊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斑块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脑动脉粥样硬化表现。1+3或1+2+3评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风险分层,基层医院可参照如下标准。

 

一、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无阳性发现,且双臂血压相差<20mmHg。(3)颈动脉超声仅发现CIMT增厚,或有三个及三个以下斑块(斑块性质为非溃疡型斑块);或发现轻度血管狭窄。(4)0.4≤ABI<0.9。(1)+(2)+(3)评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低风险;(4)为支持性证据。

 

二、脑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1)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或一项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合并明确的相应临床症状。(2)颈动脉听诊有阳性发现;或双臂血压相差>20mmHg。(3)颈动脉超声发现CIMT增厚,且有三个以上斑块;或发现任一斑块性质为溃疡型斑块;或发现任一血管狭窄或闭塞。(4)ABI<0.4。(1)+(3)或(1)+(2)+(3)评估为脑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4)为支持性证据。

 

筛查结果正常及低风险者,建议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检测并综合控制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依据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筛查结果为高风险者,除改变生活方式及控制危险因素外,建议转入综合医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临床医生必须重视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重视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人群的识别,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推荐对常规人群进行筛查。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区分主要危险因素和次要危险因素。筛查与诊断要注重个体化差异,需综合评价个体的危险以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案。(相关推荐阅读:《脑卒中怎么治 要按“级别”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查看更多: 脑卒中 脑卒中症状 脑卒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