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 2014-05-27 04:35:00
别用手捏碎飞虫
毒隐翅虫生活在湖泊边的湿地上。其体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其毒素有3种,即隐翅虫毒素、拟隐翅虫毒素和毒隐翅虫毒素。毒隐翅虫毒素呈强酸性,触及皮肤可导致皮炎,出现痒、红肿、刺痛,重者出现水疱,与皮肤瘙痒、皮肤烧伤相似。
人与毒隐翅虫的接触方式有两种:一是与破碎虫体接触;二是毒液经手指带到身体其他部位或他人的皮肤和黏膜,引起炎症。受损部位会有灼热感、痒感及辣痛,严重者会出现头痛、低热及附近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开始时会有红斑、水肿,随后出现密集形小丘疹,还可出现水疱、脓疱等。褐足毒隐翅虫多孳生在隐蔽潮湿的环境内,有些种类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灯光引诱时常飞入室内。
毒隐翅虫的血淋巴液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称毒隐翅虫素(pederin),该毒素是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在毒隐翅虫发育各期都含有这种毒素,具有防御功能。当虫体被压迫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或称线状皮炎。
★防制措施
清除杂草等孳生地;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在成虫活动高峰季节,要在室内外喷洒药物杀虫。
★应急处理
当皮肤与虫体接触后,应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如氨水等;皮肤破损处要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也可用龙胆紫、半边莲加藤黄酒精浸液湿敷,或涂抹红霉素软膏。
【相关文章推荐:春游不要乱坐草坪!小心"夺命蜱虫"!】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